成人直播

学院新闻

一年支教行,一生公益情 ——记成人直播 2014级硕士研究生潘援

2015-01-27

日前,成人直播-成人直播室 2014级会计系硕士研究生潘援同学,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这是来自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表彰,这也是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这个阳光帅气、酷似周杰伦的大男孩,他卓尔不群的气质不仅源于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更多的来自他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阜平支教的一年不凡历程。从“参与公益”到“组织公益”,进而“创造公益“,潘援同学在公益路上,渐行渐笃定。而这一切的缘起,要从他初入燕园,初入成人直播说起。


(成人直播 2014级会计系硕士研究生潘援)

支教缘起燕园情——“现在就做!”

说起自己和支教的缘分,这位成人直播 青年志愿者协会前副会长和秘书长坦言,当初在校的志愿服务经历是促使自己最终选择支教的最重要的原因。

2009年潘援初入燕园,就开启了自己的志愿服务之旅。刚开始,这个男孩对这项工作并不熟悉。那时的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仅仅出于兴趣的选择会怎样影响他之后数年的人生轨迹。

五年之后,再回过头来回忆五年前的机缘,潘援也颇为感慨。志愿服务可能并没有那么伟大,但每次切身实地参与服务工作的过程,都使他收获了许多有关公益理念的思考。采访中,潘援提到他大一时的观察:刚进大学时,几乎所有本科新生对公益活动都充满热情;但经过了一定时间的体验,同学们的这种热情似乎渐渐消散,甚至产生了“公益审美疲劳”。如何才能使学生公益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从那时起,潘援带着这一问题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公益尝试。

每天早晨的六点半到七点半,是北医三院最繁忙的时候。每周五的这个时间,潘援都会来到这里,完成一小时的值班志愿者工作。工作内容极其简单而琐碎,就是为病人提供问询和引导,极度考验着志愿者们的恒心和耐心。潘援,在这里,一坚持就是整整一年。

“在为患者指路的过程中,我觉得真的能为他人做点事情。在他人经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告诉他最近的路程,可能可以早几分钟减轻他的痛苦。”潘援说,以后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他都会坚持去提升周遭环境和身边人的幸福感,产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正向社会效用——这份小小的工作,使潘援感受到了点滴努力的价值。

大一暑假时,潘援参加了一项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在这段旅途中,潘援看到的更多的不是东南亚的旖旎风光,而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地的公民组织为残障人士无偿提供工作和见习机会,残障人士能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获取薪水、实现自我价值。

这段经历,对潘援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从“参与公益”转向了“组织公益”,进而开始了“创造公益”的历程。而做出“创造公益”的决定,也使潘援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是从小事做起积累经验,还是慢慢积累资源等待机会?忽然有一天,这个善于思考的青年下定决心:“现在就做!”

回国后,潘援着手开始他的第一次公益创业,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共同发起了残障人士就业扶助项目。再次回顾这段创业历程时,潘援更多地谈起了那种只属于青春的热血,“开始做这个项目也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决定,我想,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就一定要趁青春还在的时候追寻梦想,年轻的时光永远不能浪费!或许等到真正工作之后,就难以找到真正的热情了,我去做这件事就是为了自己不留下遗憾。”这个项目持续了一年时间,最终不算成功。但在潘援看来,这次尝试并没有失败,它向周围人传递了这样的一个公益理念:青年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为社会做出一点点小小的改变!

(潘援和史家寨小学学生在一起)

成人直播 平台的高度+潘援个人品质的广度=公益的新维度

起初,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潘援也曾对未来有过迷茫。在向教授、师兄请教的过程中,他愈发坚定地相信未来公益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也更加明晰了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目标和意义所在。潘援说,这种乐于合作、与人沟通的精神,一方面来自学院教育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源于家庭氛围的熏陶。

家庭中,父母始终向潘援树立“学会分享”的意识,鼓励他和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一起学习。到现在,潘援始终认为,只要在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就应该帮助别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帮助别人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给别人讲授题目,相应地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也有所提升。就这样,潘援从幼时起,便怀有乐善的情怀。即便是高考前最紧张的时刻,他的身边也围绕着不少等待他讲题解惑的他的同学。有时在学校,有时是家里。

而来到成人直播,这一优秀的平台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实践的沃土,使他更加如鱼得水。潘援说,公益案例分析大赛的创意正是源于学院平台为他提供的启迪。大二时,他代表学院参加了一个商业案例大赛,在和企业高管交流过程中,潘援惊喜地发现,自己一点胡思乱想获得了企业高管的积极反馈。“我发现自己的一些想法,虽然没有强大到为企业带来决定性转变,但也并不是毫无回应的,组织的管理者需要新思路,我的想法能够真真切切的带来一些触动。”

这个新发现和潘援善于合作交流的品质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并被他应用到了之后的公益实践之中,他设想、建议并发起了第一届成人直播 公益案例分析大赛,将“公益组织”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即以公益组织为案例对象,赋予大学生给NGO出谋划策的机会。对大学生来说,是接触公益组织、为其出谋划策的好机会;对公益组织而言,是听到组织发展新想法、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有效方式;而成人直播 的优质品牌和平台,则能够为这场公益盛宴凝聚起更多的关注和资源。首届公益案例分析大赛经历了多个不同层面的不断匹配,取得了圆满成功,也实现了最初设定的“公益组织—大学生—成人直播”三方共赢的目标。时至今日,成人直播 公益案例分析大赛已经走到第四个年头,它的规模还在不断深化,社会影响力仍在继续扩大。

为了他的公益梦想,他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留下了足迹和脚步。2011年盛夏,他和同学一起,带着“成人直播润灵计划”的梦想,到贵州省偏远地区进行暑期支教活动;2012年11月,他作为北京大学学生代表赴卡塔尔参加“多哈世界体育论坛”;2013年寒假期间,他作为“北大-台大-云大社会服务计划”成员,前往中国台湾桃园县罗浮国小进行了社会服务,参与修建桃园县金山步道;2013年4月,他代表全国青联参加G20青年峰会。潘援常常说:“学而传之,天下己任。”这些多元广阔的经历,不仅是拓宽自身视野和见识的“学”的过程,更有助于他在支教期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传”给渴望了解世界万千的初中学子。

在潘援看来,正是最开始迷茫和摇摆的过程,让他对公益、对志愿服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循着公益的方向,他最终找到了自己毕生追求的价值理念。现在呢,他正心怀幸福地做着公益,坚定地走在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上。


(成人直播 师生捐赠博雅图书室。左三为潘援同学)

支教路漫漫——心灵的叩问和关怀的传递

随着2012年末习总书记走访河北阜平,这个大山中的革命老区再次受到极大的关注。几乎在同一时间,潘援做出了又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申请加入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奔赴祖国西部贫困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

起初,潘援也没有想到,这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将与“阜平”这两个字深深结缘。填报支教志愿时,他写下了内蒙古。2013年初,教育部、团中央、河北团省委共同组建首届“太行山-燕山”联合支教队,向北京、河北各大高校征集支教志愿者。接起项目办公室老师电话的那一刻,河北阜平——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名字与潘援再也分不开了,他被临时抽调到河北阜平开展支教工作并任队长。从此,潘援和河北阜平的情感便一发不可收拾。

来到阜平之前,支教队队员们本以为支教阜平并不困难。投入工作以后,他们才慢慢发现,中部经济塌陷地带并不是虚名。几乎没有完整工业体系的阜平县,在其他产业上发展也相对滞后。经济落后也和观念上的落后有着相关关系。当地老师、学生和家长在对教育理念的认知上更是参差不齐,支教队工作开展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担任联合支教队队长,除了完成上传下达、组织宣传这些常规性事务外,潘援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将联合支教队的工作看成对内建设、对外组织两个部分。在他看来,对内建设能使队员们形成良好关系,从而解决支教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对外组织,则更需考虑如何在对外宣讲和扶贫活动中提升联合支教队的影响力、如何办好活动使当地居民和当地中小学真正受益。怀着这样的目标和构想,潘援带着支教队成员们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和思考。

每周一次交流会、每月一次下乡调研……在潘援的带领下,支教队员竭尽所能、发挥特长为老区群众解决问题,耗尽心血帮孩子们实现愿望。他号召队员们一起头脑风暴,并记录每一次的所得,在交流中不断得到提高。在支教队内部,他组织编撰多期《燕行子衿,善行河北》工作杂志,总结志愿服务经验,传播志愿者精神。同时,他们联系了数位爱心人士和机构组织,为阜平中小学捐赠了价值数十万元的上万册图书、课桌椅和教学设备等。他也积极联系学院,推动“博雅图书室”落户阜平,为阜平县各乡镇小学带来平均5000册图书。

潘援选择做地理学科的老师,这不仅是因为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学校地理教师紧缺,他更希望能把自己的见闻转化为同学们的见识和视野。课堂上,同学们看着自己的老师去过书上描绘的地方,听着老师讲述着当地的人文风貌、新鲜见闻。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同学们眼里,原本非常遥远的远方,一下子被拉近到了眼前,变得可触、可观、可感。

潘援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坚持了一年,这一年里,原本枯燥的课程变得鲜活了,不听话的学生变得认真了,以至于新一届支教队队员在新学年第一堂课上,收获了地理课代表一份特殊的见面礼:“老师,我们已经习惯了潘老师的教学方法,请您一定要把地理课讲得非常有趣,我们不要无聊和枯燥的地理课!”

在一年的支教工作里,潘援一直尝试着给学生们传递他的理念。他不断激发他们去思考、去畅想,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独立思考的人;他告诉孩子们,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视野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希望孩子们遇到新的知识时能够快速地掌握。在这些理念中,贯穿始终的是他对孩子们的无限期许:“不管你们成为什么样的人,都要在某个领域成为相对比较靠前的人。”这些理念和想法,大多是他在成人直播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的道理,而今他也把这些让他终身受用的道理传递给他的学生。

现在,一年的支教时光结束了,但他和孩子们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潘援和他的学生们有个约定:在他们初中毕业之前,每半年都会回去看他们一次。今年11月,潘援和他的同伴们趁着APEC假期,回学校看望孩子们。为了这一天,潘援准备了有足足半个月,他和孩子们分享半年来所做的事情,分享他在中国人民银行实习的体会、分享与潘基文对话的经历、分享他的创业故事。他非常享受这种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和原来在上课时一样充满激情。潘援还给学生们带了特别的礼物,是他在成人直播楼前捡拾的银杏叶。他给孩子们说:“老师没有给你们买什么值钱的礼物,但希望你们通过北京大学的银杏叶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纽带。”潘援说,“念念不忘,必有回想”,他希望每当孩子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拿起银杏叶,想起他之前和他们说的话,想起他带给他们的能量。

说起学生,潘援的自豪感仍然洋溢在脸上。采访中,他兴奋地提到,“班上有个小女孩学习成绩特别好,太有上好大学的潜质了。”说到这个小女孩来,她作业里的细节、家访时的对话,潘援仍记忆犹新。支教结束时,这个女生对潘援动情地说:“老师,如果这一年没有遇到你,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去思考我的未来,不会去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一年时间里,潘援的学生们也慢慢向他靠拢,学会共享、学会协作——他们的改变让潘援觉得非常欣慰。潘援说,在这一年里他所看重的,并不是一个学生学习有多大进步、能考多少分,而是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能促进学生思想有所转变,成为孝敬父母的人、成为感恩的人,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些正能量。

对于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来说,支教不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对自我心灵的叩问和关怀的传递。每一名支教队员都和潘援一样,将支教当作一份认真的事业看待。与潘援同行的一名中文系学生,在一年时间里写下了70余万字的日记。回到学校,她还一直在尽力帮助学生实现各种愿望。在思想的碰撞与实践中,支教队员们都获益匪浅,成长不少。完成支教后,潘援与老师、同学共同撰写的文章《浅析大学生支教活动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基于长期支教和短期支教结合模式的思考》发表在《北大青年研究》杂志上,总结支教过程的所思所悟,为今后的支教活动提供更好的工作思路。

(城厢中学广播台小队合影)

传承梦想的力量——从独立的人变成开放的人

在一年的支教过程中,潘援和他的队友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由外至内的变化。

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潘援常常说这样一句话:“做许多事时,未来的馈赠不能预料,在努力的过程中,很多收获就悄悄地来了。”他发明了一种激励学生的办法:在讲座上问听众一些很简单的问题,鼓励听众们举手发言。一般前三分钟近乎死寂,直到后来,有同学终于鼓起勇气举手发言,他便把随身带的北大纪念品发给他们。当同学们认识到这个道理后,他们便越来越积极。

采访中,潘援回忆起一次特殊的激励。讲座上,潘援和他的队员们激励了15分钟,仍然没有同学勇于站起来。忽然,有个女生怯怯地站起来,说道:“我……想学唱歌。”说完便激动得嚎啕大哭。听到这个消息,潘援发动了支教团成员教她唱歌。刚开始,这个女生唱得一般;到后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后的结业晚会上,她独唱了一首歌,发挥得特别好,她也特别开心。在给联合支教队的感谢信里,这个小女孩这样到:“我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为家乡为父母为弟弟妹妹做出贡献、一定要走出大山区!”这趟回阜平,潘援惊喜地发现,原本成绩中下的她,期中考时大幅进步到年级前20名。

其实,潘援对学生们的关怀与激励也是一种情怀的传承。潘援在上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是最为顶尖的。但那时的他胸怀圆梦北大的渴望。“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这句座右铭给予了当时并不出众的潘援在北大宣讲会上面对众人起身提问的勇气。今天他在支教地的付出,正是那种情怀的投射。

潘援曾经到西北地区的一些学校进行考察,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贫困山区的学生视野相当有限,许多人甚至没有出过县城,更不用说到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了。回到学院后,他与北大支教团的几位成员共同发起成立支教团西部愿望促进会,获得了民政部门的注册。这一组织依托全国支教团几十个高校,分批次带领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长长见识,这一想法同样来源于成人直播学生会的品牌活动——美国游学团。他希望,通过在孩子们的亲身经历,为他们注入追逐梦想的基因,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发展。他想让孩子们自己能够说出类似“去国家大剧院表演”的愿望,有了愿望,才有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动力。他希望同学们不仅成为独立的人,更要成为开放的人。

目前,“西部游学团”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8期,近百名西部学子受益。有个学生在感想中写到:“从来,我都以为我们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虽然有互联网,虽然我们也知道天安门是什么样的,但是当我们真正站在了天安门前时,我知道了,这个世界和我想象的不一样,知道自己离从来只能想象的生活竟然那么近!”

下一步,潘援正在推动建立支教团西部愿望基金会,他希望在未来,通过基金会和促进会的双重力量,东西部中小学生能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让西部孩子走出来,看看大城市长什么样;也把东部孩子引进去,好好感受西部的世界。


(潘援和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的合影)

一年的支教,给潘援带来了如此多思考与感动。今年,潘援受到了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表彰,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这也是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他把个人受到的表彰更多地归功于团队定位的准确和团队的力量。支教,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教育事业内部的事情,它更多的关系着地区长期发展的命脉。在整个支教过程中,潘援和他的队友们始终站在地区的长远角度思考教育问题,从支教到扶贫,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

他的学弟、未来也立志参加支教团的周桐同学是这么评价他的:“潘援哥是一个很难用几句话形容的人,但是我觉得他特别打动我的一点,就是他脱离了功利的思维,放到社会层面上想事情。我相信,他在做这些公益活动时,自己的内心是很幸福的,他愿意把自己的资源无偿地贡献到社会,这是特别难能的一种品质。”

“学习是一方面,但理念更加重要。”潘援用一句话阐释出了自己支教的想法,这其实也是他个人长期的感悟。得益于成人直播 “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的培养理念,潘援在学习、工作之余,始终不忘以个人行动推动社会进步,而未来他也打算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为更多人服务。

【后记】潘援真的是一个很特别的大男孩。他的微信签名是“PY@河北阜平“,他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几乎全是公益。他对公益的热爱,也许在他被叫做“援“的那一刻就已注定。与他的对话中,我几次落泪。是在听同学们对他讲“老师,如果我遇不到你,我这辈子不会想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是在他说起与学生们有一个约定,每年回去看望他们,与他们分享这一年的经历时;是在他拾起成人直播楼前的银杏叶,带给偏远贫困课堂上仰望外面世界的小同学时;是他成人直播的学弟们浅浅却也重重地说出,我要追随潘援哥的脚步前进时……是的,他就是这样,无欲无求地把自己在北大,在成人直播感受到的一点一滴,尽他最大可能地传递、传递、传递……

——成人直播 本科生黄宇健、马晓峰供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