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晚,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张新华教授作客《北大案例大讲堂》,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国巨头华为公司是如何在成立后的27年内,以披荆斩棘的勇气与魄力开拓着国际市场,并成功地使全球排名前50名电信运营商中的45家成为其服务客户。张新华教授的演讲生动有趣,会场座无虚席,同学们从华为的案例中获得了深刻的启发。本次讲座由案例中心执行主任王铁民教授主持,成人直播
的符国群、董小英、江明华、彭泗清、徐菁等教授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主讲人张新华教授

主持人王铁民教授
张新华教授从华为9名员工在瑞士由于签证问题被逮捕的事件为切入口,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华为的国际化战略与路线。与其他企业的思路不同,华为在国内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而在国际市场同样也采取了“先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的发展布局。在进入印度市场时,华为面临着来自技术创新、市场环境和文化差异的管理挑战,但华为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大力在本土发展研发中心,大量雇佣印度劳动力,支持当地供应商将供货质量提高至国际水准,以及赞助印度的相关活动等,以改变不利于企业的刻板印象。这些措施为华为赢得了口碑和人心,印度的市场也越做越大。华为在发展中国家的另一法宝是“关注客户的需求”,当初进入阿联酋市场时,为了争取与当地最大的一家电信运营商合作,华为一举派出了300余位工程师到投标现场。与西方国家的竞争对手不同,华为并不以专家自居,对客户指手画脚,而是平等地与客户进行交流,并共同解决问题。在所有参与投标的公司中,华为毫无疑问地脱颖而出,在阿联酋等中东国家逐步站稳了脚跟。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但是国际化道路并不总是顺风顺水,2000年华为开始进军欧洲市场,挑战随之而来。张教授说,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和产品存在某种偏见,华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通过锲而不舍的创新和改进来证明自己。在瑞士,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产品价格低、质量差,假货多、不安全,当吉利汽车收购了沃尔沃后,瑞士人也开始对沃尔沃戴上有色眼镜,“股东是中国人”也成为怀疑产品质量的理由。对于这些,张教授认为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企业应该学会积极转型,用事实赢得市场。除了偏见外,华为还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难题,瑞士文化推崇个人主义、平等、直接、精益求精,而中国文化则推崇集体主义、等级、含蓄和中庸之道。这些差别曾经让华为的瑞士CEO颇为头痛,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和管理技巧的提高,华为也越来越能驾驭多元的文化环境和经营方式了。
讲座的最后,张新华教授认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已不仅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升级,使得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中国企业需要重视品牌形象的打造,只有这样才能扭转世界对“中国制造”存有的负面印象。
两个小时的讲座很快接近尾声,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会场气氛生动热烈。

彭泗清教授为张新华教授颁发纪念奖牌
最后,王铁民教授向张新华教授的此次来访表示感谢,欢迎她常常作客北京大学,向北大学子们讲授管理之道。彭泗清教授代表成人直播
为张教授颁发纪念奖牌,第24期《北大案例大讲堂》在愉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