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下午,第12期“延安之春”博士后论坛在成人直播-成人直播室
新楼216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期主题是《政府和市场的交融与互动:中国职业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主讲嘉宾是任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房风文博士和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田志磊博士。
一、房风文博士: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
房风文博士长期关注和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在本次论坛中结合自身研究和工作实践,从现状、问题挑战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职业教育作了宏观分析和讲解。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首先,结合国家相关统计数据,介绍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结构和趋势。
其次,介绍了国务院刚刚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决定的框架结构、制度创新点、体系建设目标、保障条件和政府责任等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还从经济社会发展、就业民生需求、教育结构改革等方面分析了决定出台的背景。
再次,介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发挥不充分、国家资格体系尚不完善、基础能力仍然薄弱、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农村职业教育薄弱、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下降等。
最后,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质量内涵建设、服务“三农”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等作了未来展望。
二、田志磊博士:职业教育中的政府和市场——分享些许“行走”的经验
田志磊博士分享了他对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些思考。
首先,他从社会大变革(分税制、国企改革、大学扩招)的视角解释了中职教育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衰落。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职教育进入重振时期。
其次,针对当前重振时期中职教育发展特点,田博士区分了职业技能教育、升学教育、看护教育三种模式,并颇有新意的提出了“阀门与压力”说。地方政府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供给的“阀门”,是直接决策者,决定本地中职教育供给的类型、数量和办学条件;但是其供给行为除了受到自身财力制约外,还取决于所受到的压力。而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央、企业和居民。中央的压力主要是规模考核,具体手段是“普职比大体相当”和每个县必须办一所上规模的职教中心,在中西部地区,中央考核和学生免费补助是中职教育供给的关键因素;企业压力来源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企业规模、政治资本、行业集体行动能力等都会影响到企业压力的大小;职业教育对居民而言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劣质品,居民对于地方政府中职教育供给的直接压力并不大,但是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中,由于中央考核压力的存在,会通过用脚投票机制产生作用。
再次,根据全国十多个县市实地调研的经验,田博士围绕财政能力、居民收入、产业特征、制度创新四大方面总结了地方中职教育供给的基本规律。
最后,田博士分享自己对于中职免费政策和混合所有制的看法。在中西部地区,中职免费政策稳定了县域中职教育招生,提升了城市中职教育招生,但是受限于财政投入、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县域中职依然以升学教育和看护教育为主。在东部地区,由于免费补助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非本地生源大幅度下降,民办中职教育的生存空间大幅萎缩。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制度创新,部分地区提供了符合居民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但是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需要警惕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的短期化行为。
在讨论环节,与会者提出了各自关心而又视角不同的相关问题,涉及职业教育改革走向、政府层级间经费分担、民办教育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房风文博士和田志磊博士根据自身工作与思考,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这个互动的过程,与会者不仅仅对国家职业教育的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还对许多热点和实际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延安之春秘书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