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刘明康主席,蔡洪滨院长,大家好!
大家刚才都去联想集团看了,不知道感觉怎么样,我想具体地谈谈联想并购IBM PC的前前后后。因为到现在,我觉得可以讲,联想并购IBM PC是成功了,但是就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它曾经有过2.6亿美元左右的亏损,当然企业在一个悬崖边上,为什么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就能够突然间爆发式地增长,我想给大家作一个介绍。
一开始还是再把这个房子给大家看一遍,我就是在这里面创业的,我原来所在的单位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我自己是一名科技人员。为什么出来创业呢?是因为在我做技术工作的时候,凡是做出来的科研成果都是束之高阁,然后再做一个科研成果,所有的东西都不可能变成产品。我自己那个时候不甘心过这样的生活,当时科学院的院长提出了号召,号召科技人员出来办企业,在企业中搞科研,我就是冒着巨大风险下海的。
怎么会去做电脑呢?在我们的研究室里,原来有一项科技成果,叫做联想式汉卡,汉卡是什么东西呢?当时的电脑只有英文,没有汉字,我们用硬软件结合的方式做了一种卡,称为汉卡,硬件加软件,插进去以后,这个电脑就有了显示汉字的能力。为什么叫联想呢?因为这里面有联想的功能,输进去一个中字,就可以出来“中国”“中央”等等。有了这个汉卡以后,我们发现做一个汉卡的利润大概一千块钱,但是我把它插在国外的PC机上推销一台机器可以赚五千多块钱,于是我一边做汉卡,一边做代理。通过做代理以后,了解了学习了什么叫市场、什么叫销售,那时候中国的企业全部是国有的,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是不懂这些的,我学会了什么叫财务等等,然后就开始做自己的品牌,最后就做成了联想式电脑。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下面是现在的联想,这个联想不是今天你们看到的Lenovo,这个公司是联想的子公司,它现在是这样一个结构,除了联想集团Lenovo以外,另外还有其他几间公司,联想投资、鸿毅投资加上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都是所在行业里面排名靠前的企业。为什么我们竟然做多元化也能做到这个行业的第一?我想下次有时间的时候,再跟各位探讨。今天要谈的故事是跟联想集团、跟Lenovo有关的事情。
这是联想集团的情况,在中国不知道今天下午解说员讲了没有,在1990年以前,中国采用了高关税要批文的方式,对外国的电脑进入到中国进行了保护性的措施,为的是怕中国品牌的电脑承受不了压力,实际就是中国政府投资的一个叫做长城的电脑公司,重点是保护这个。保护的结果是我们长城品牌的电脑质量不好,价格又贵,原因是中国政府当时对长城的考量不是利润、不是营业额,而是它的元器件的国有化率。就是在你这个电脑里面有多少东西买的是中国本身产的,他用这个来考核,所以自然这个电脑就会很不好用。这时候,严重地影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以后,国家明白了这个情况,就开始率先让我们这个行业进入了WTO,把关税大幅度降低,把批文取消掉,这时候各行各业就开始大量地使用电脑。然而中国做电脑的企业,从长城到我们,我们当时是非常小的企业,都受到了非常致命性的打击。就在那一年,长城这个牌子就没有了,就是因为国外的企业进来了。
当时联想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企业,跟这些国外的巨头比,跟IBM比,都是非常小的企业。我们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方面,都完全没法跟人家相比,我们当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现在这里写的是2.7%,实际上远远小于这个数字,这个数字是IDC,后来不管怎么样,在那个时候,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有哪些地方比人家差,没有去埋怨别人怎么强大,而是反复研究自己有什么问题,进行了整个机构的改组,进行了业务模式的大调整。我们选了一个当时29岁的年轻人,就是今天联想的CEO叫杨元庆,来当事业部的总经理。一系列的改革以后,就发现了后面这张表格中出现的情况,大幅度的增长就开始了,一直做到2001年,这时候我们占了中国市场的27.5%。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商学院的院长在讲话的时候讲过,说在中国市场上,中国企业竞争得胜是因为国外派来竞争队伍是残奥会的队员,而我们中国派的是真正奥运会的运动员,才能赢得人家。但是我们的电脑不是,现在中国的电脑已经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了,而人家派来的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电脑。我们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对成本的分析非常透彻,由于电脑这个行业元器件价格波动非常大,所以库存就成了成本的关键,在我们没有做ERP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保证库存最小?于是我们就采取了一系列笨、但是有效的措施,一下子使我们的成本大幅度降低。1996年那一年,我们的电脑连续四次降价,到年底的时候,利润大幅度提升。这时候,因为国际的同行他们的反应比较迟钝,他们没有办法理解我们为什么能这么做,中国的同行还没有把这个事研究得这么透彻,诸如此类。还有,我们请渠道给我们做的时候,放款的呆坏帐在联想是万分之五,而当时先进的国际企业都是在千分之四左右,这实际上是把这个行业研究透了的结果。
下一步,我们有了这个基础以后,面临着一个更新的挑战,就是2001年的时候,我们尽管做了中国市场的27%,到了02年就降到了25%,接着往下降。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以前戴尔没有这么重视中国市场,戴尔从美国打到欧洲,所向无敌,所以我们碰到了戴尔,也连续打了败仗,他们的直销模式起了非常了不起的作用。到了2004年的时候,我们好好地布置了,跟戴尔大打一仗,这一仗我们用了双模式的方法,既做渠道,同时也做直销,在其他公司认为完全不可能的事,我们就是做到了。结果从那年开始,戴尔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没有一年比我们增长得快。而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对IBM PC的并购。
在2004年的时候,我们宣布并购IBM PC业务,这时候确实引起了中国的同行、中国的经济界,以及国外有关人士的密切关注。很多人热烈鼓掌以后跟我说,我们给你鼓掌的原因,鼓励的是你的勇气,而不是认为这件事情能够成功。这个确实是一个蛇吞象的业务,就在成人直播
,我在第二年的1月份,一个EMBA班上讲话的时候,大概有90几个学员,我问大家,看好我收购的请举手,结果有三个人举手了,其中有两个都是联想派来的学生,所以实际上确实大家都不看好。但实际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拿07财年和我们并购的04财年做了比较,为什么拿07财年做比较呢?就是金融危机以前的那一年,明显看来,并购是有了突出的变化,营业额、利润、国际市场占有率,都有了突出的变化。
在并购前,我们考虑了什么问题呢?大概考虑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是IBM为什么要卖出他的这个部分?我们首先要进行反复研究。第二,为什么IBM在做PC的时候是赔钱的做不了,为什么到我们手上能够做得了,原因是什么?还要考虑我们到底想买的是什么东西?我们想买的是ThinkPad品牌、是技术、是国际化的资源。2004年的时候,我们在中国卖400万台电脑,我们去年在中国卖了1800万台电脑,大量部分卖到了中国的农村,单台的价格应该会低,也没有低,也很高,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打进了由刘明康主席领导了银行企业,打到了外企里面,为什么能打到?是因为ThinkPad这个牌子。做Think的团队是在日本的大和,做架构的团队是在美国,和中国的团队结合到一起以后,会有新的创新的思想迸发出来,所以买的不仅是专利和技术本身,也有人的思想,更重要的当然买的是国际化的资源。如果我们没有这支很好的国际团队,没有国际渠道,后来的增长完全是不可能的。
这些都是好处了。更重要考虑的是风险是什么,如何克服的?风险是三大风险,这些东西说起来很简单,但当时的时候,反反复复地进行了论证。第一个当然是品牌是否被承认的风险。我们买了Think以后,难道国际上的大企业还继续买以中国人为大股东的Think吗?会不会人家就不买了呢?这是一个我们心里没数的大风险,要进行调查、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第二个,就是员工是不是会流失?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前面两个问题我们都根据预先的预案很好地处理,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而今天Think的品牌肯定是被大大地发扬光大。关键的一条就是文化磨合的风险,什么叫文化磨合?实际上就是不同国度的人,不同背景的人,来自于不同的企业,大家在一起怎么配合工作,董事会的人在一起怎么配合,最高管理层的人、来自不同国度的人都以为你自己原来的单位所在的地方而自豪,到了一起怎么去配合?董事会和管理层怎么配合?最高管理层和下面的员工怎么去进行管理?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磨合的关系,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国度的人有不同国度的文化,这是真正最大的难度。
金融危机到来了,这就是亏损的情况,实际上亏损比这个要大,为什么呢?这里没有算员工裁员以后的股指费用亏损。在2009年的2月2号,领导层进行了改组,改组的情况由我又重新担任董事长,杨元庆先生由董事长的位置又去担任了CEO,我和他重新配合。果然企业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个颜色的不同,表示的是不同的季度。比如说黄色是表示第一季度,绿色表示第二季度。特别说明的问题是增长率,这根蓝色的虚线是市场的平均增长率,红色的实线是联想的增长率,看到这两根线的趋势是一样的,只不过在改组之前,红色线一直在蓝色虚线的下面,改组以后大幅度跃到蓝色虚线的上面。市场平均增长率是3.6%,而联想的增长是36%,高于了市场平均增长率的十倍。宏基的增长是负20.6%,戴尔是负1.6%,惠普是5.3%。
这是最新发表的市场份额,联想的市场份额占到了13.7%,排在世界的第二位。就在上个季度,我们是12.2%,戴尔是12.7%,现在我们大幅度地越过了戴尔,戴尔退到12%,宏基10%,惠普是18%,所以我们从市场份额上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下面我想说的就是能够扭转的话,先要说明为什么会亏损,亏损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我们都认为金融危机是引发亏损的导火索,导火索的意思就是说不是炸药筒,有金融危机会亏损,没有金融危机将来也会亏损,实际上在管理中是有巨大问题的,这个巨大问题是什么呢?这里面原来管理层的短视行为是并购后的重大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原来的管理层在并购前,我们内部研究的时候认为杨元庆先生,他对在行业中应该怎么做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毕竟是在中国,出国以后,一定要聘请国外的CEO主持工作,他要进行认真的学习,了解国际上的水深水浅以后,亲自去担任CEO,所以一开始他是请的国际CEO来做。做的时候,确实我们认为是有严重的短视行为,比如说在电脑行业在前几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商业客户的增长率低于消费类客户的增长率。也就是说过去买电脑增长最快的是商家,现在买电脑最快的是老百姓,而我们并购的IBM PC这块业务,他们的客户以前全是商家,就是Think卖的全都是商家,很少是卖给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参加国际竞争的话,你必须建立起消费类产品的序列,而要建立起这个,一个是研发投资,更重要的一块投资是IT系统,就是ERP系统,电脑支持的投资,管理系统的投资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以前IBM做PC的时候,完全没有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业务,而我们必须占有发展中国家里面很大一块,这样才能够弥补掉把利润全压在中国的状况。而当时的管理层大概投多少钱呢?那时候我是一个非独立董事,是一个大股东的代表,我记得大概要投7亿美元左右,分三年投。而这7亿美元的投入,一定是要抵消利润,而管理层不愿意用这个抵消利润。因为利润本身,大家刚才也看到了,07年我们利润不错,实际是没有做任何应该的投入而没有投入,而这个能够显示管理层的职能,有两点必要,第一,当他转移到另外一家公司的时候,用业绩来说明他们领导一家中国公司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这个管理层的薪酬跟股价有密切关系,所以不肯做空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中国老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实际就是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这些东西马上全部爆发。
第二点文化冲突的地方,就是这件事情发生这个问题以后,应该怎么解决?双方都没有经验,杨元庆先生他做这个行业是一把好手,但是遇到这样的问题,跟CEO发生矛盾的时候,作为董事长应该怎么处理,可能欠缺经验,这种冲突的后果如果处理不好真的非常严重,会变成有宗派性质的问题,比如说国际人士为一派,中国人为一派,真的到了这种状况,这个企业谁上来也没有用,我上来也没有用。
下面为什么能够做好呢?其实,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个就是CEO杨元庆先生,就是那位长得年轻漂亮的小伙子,他领导了一个中西合璧的领导班子。什么叫中西合璧的领导班子呢?本来这些外部同事,董事会很担心,就是原来的CEO走了以后,这些人全会走。我们的第一办法就是必须要他们留下,怎么留下来呢?这里面确实有一定的技巧,比如说我们设计了一个四年的薪酬计划,到了第四年的时候,如果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高的业绩,这些最高管理层的待遇将会达到什么水平。当时,管理层因为金融危机真的要想走也很困难,而且主动辞职的话,个人也会蒙受损失,所以就暂时留下来。而一留下来以后,只经过了半年的时候,他们觉得在这个企业里这么工作,原来跟以前的滋味感觉是不一样的。以前的时候,CEO做重要决定的时候,他一个人拍板,拍板以后,他把40多个副总裁找到一起,开半天或者一天的会,来讨论比如说巴西的一家企业应不应该并购,要大家来表态,如果同意,就拿到董事会上汇报,这是一种工作方式。而新的CEO,他的工作方式就是让核心班子的人一个月能够碰头一次,有三天的时间。他们都不在一起工作,有的在美国东部、有的在美国西部,有的在欧洲,有的在中国大陆、有的在香港,他们先反复务虚,到底我们下面应该怎么样去制定战略。然后再开始由虚到实制定战略,制定战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想到我自己承担的那份责任怎么完成。比如说要打新兴市场的话,这里面做产品的应该做什么,做市场的应该做什么,做服务的应该做什么,都会详详细细地想到。这么一个班子,于是每个人都感到他们自己是有职有权的人,这时候我们的运气也好,当时中国的业务开始大幅度上升,他们感到有奔头了,于是就留下来,就没走。后来,越待着越有滋味,后来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团结的氛围。所以,这个领导班子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第二点,制定了一套正确可执行的战略。大概的意思,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什么叫保卫、什么叫进攻呢?进攻的意思是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我们要的是市场,宁可不要利润,也要让份额上去。像中国,就是要求有利润,市场不能丢,但是要求有利润,应该怎么做?这个做法肯定不一样。比如说现在要进攻的肯定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这是属于进攻的内容。进攻和防守,资金部门、人力部门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这是反复研究后制定出一套正确的、可执行的战略,可执行这几个字是非常重要的。
再下面,就是建立了一个中西方共同承认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观非常简单,叫做说到、做到,尽心尽力。我当董事长以后,其实真的没有管什么事情,因为杨元庆先生对这个行业本身已经做得非常透,战略的制定全是他们制定的,我们作为董事会只是批准而已。我只申请做一件事情,就是建立成人直播我要亲自参与建立。而成人直播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大家到这个企业来,共同认为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不能做的事情又是什么,我们把这个先确定下来。在很多内容之中,我们只选了简单的两条,第一条是说到做到。因为过去我开董事会的时候,我觉得很痛苦,总是把年底的预算财务报表利润情况报告以后,过一段时间转变一次,我曾经问过一个到德国区的老的经理为什么CEO谈的时候说明明不能做到你也同意,他说我这是出于对CEO的尊重,你没有做到,CEO也没有给你惩罚就过去了,这是为什么呢?他说这是由于CEO对我的宽容,于是有尊重的,有宽容的,这个就话说到就做不到了。今天要想清楚再说,这个承诺本身绝不仅仅是态度问题,包括了你的能力问题,每一件事情,把最坏的情况想清楚,再进行努力,这个目标出来以后,为什么我们现在每个月都能大幅度超额完成目标呢?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最坏的情况想清楚了,最坏的情况没有同时出现,所以我们老是大幅度超额完成。还有尽心尽力,每个人要拿出努力来工作。
在这里面,怎么去建立价值观呢?有三点,第一是最高层统一思想,大家是不是认为我们需要最好这两点。第二,努力进行宣贯。最重要的是第三条,这是我在美国公司的墙上看到的一条口号,叫做以身作则不是劝说他人的重要方法,而是唯一方法。因此,第一把手以身作则就是绝对的重要,这样的话,严格这么盯着去做,现在慢慢地这个文化就推行开了。
我现在觉得我到各地去访问的时候,感到我们的员工对现在的联想,还谈不上说热爱,但是他们承认,我在这公司里努力工作,我会得到我应该得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关心我的组织,而不是我一个混饭碗的地方。我希望过不久,真正的以人为本成为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以后,员工会开始热爱这间公司。
最后,我总结一下我们几个成功的东西。第一,就是并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我们并购成功不是因为业绩,最重要的是我认为杨元庆引导了一个真正团结的中西合璧的班子,领导了一个国际化的班子,而且有了一个中西方员工共同承认的文化,这是我真正认为这个公司能够成功的原因。未来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战斗,我们可能会打败仗,但是公司不会溃散,会重新进行研究。所以并购成功的原因,我觉得第一在并购前把问题尽量想清楚,到底并购会发生什么事情。今天看来,并购以后发生的事情基本是在我们考虑的范围之内。第二,有好的并购基础。也就是前面我给大家看到的,从94年到2001年那篇图,很重要是因为我们懂这个行业,所以我们并购的时候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能够学什么。如果我们并购的是一个化学公司,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这是我们的感觉。第三,是对企业的共性管理,对管理基础有认知,我们知道这个企业真要做好的话,要做好三件事,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第一是要有一个好的班子。第二是要有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执行的能力,第三要带一支好的队伍,让员工热爱公司。第四,就是要在并购中善于学习,互相学习、向国际人士学习。把这些做好以后,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是能够取得并购成功的基础。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