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量资本出现“脱实向虚”,就容易导致投机性、套利性活动增多,带来经济泡沫化的风险。央行、工信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金融业“脱实向虚”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如何真正吸引金融资本支持制造业?在成人直播-成人直播室
4月19日举行的 “思想成人直播媒体沙龙”上,成人直播
院长刘俏教授、金融学系刘晓蕾教授、刘力教授、贾春新教授、杨云红教授、应用经济系博士后姚曦出席了本次沙龙,从多个角度进行分享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观察报、凤凰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参考消息、路透社等多家媒体参与了此次活动。
首先,刘俏教授、刘晓蕾教授,以及姚曦代表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进行了主题分享。

刘俏教授:金融支持制造业应从三个方向努力
刘俏教授认为,当前没有效率的投资只有靠更大量的信贷去增加GDP净增量,长此以往,金融生产的数量会增加。天量的货币供给会通过各种方式在金融领域转来转去,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取比较高的回报,从而助长了“脱实向虚”。
金融业支持制造业,应当从这三方向努力。第一,宏观政策方面,话语体系敢不敢改?稳增长对GDP的情结到底要多久?每届政府讲GDP,讲经济转型,我们有没有更大的信心和决心来梳理它?有没有可能改变真正的话语体系?这可能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企业家对金融要有理性的看法。成人直播
是商学院,我们希望通过教育真正去改变管理者,甚至包括一些创业者相对浮躁的心态。做实业可能是比较苦、比较累的,但真正的能支撑这个国家微观基础的还是实业。第三,在企业层面的微观基础上,企业家要踏踏实实把企业做好。同时,我们敢不敢用市场机制,把金融定价的机制市场化,允许我们讲到大企业、国有企业的时候,真实反映它的成本,真实反映它的违约风险。有了这样的信号,未来可能会对企业界的行为模式产生一些影响。

刘晓蕾教授:“脱虚向实”最根本要解决对接问题
刘晓蕾教授认为,她认为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市场上存在一些愿意投资风险项目的资金,如何让这些资金能够投资到需要资金的风险项目上,实现两者的对接。在有效的市场里,高风险带来高回报。高风险项目也可以得到愿意承担风险的资金的投入。现在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风险定价失灵。
对于如何吸引金融资本“脱虚向实”,刘晓蕾教授给出三点建议:第一步是投资者教育。普通投资者教育严重不足,需要让普通的投资者意识到债权产品是有风险的。第二步让市场自己解决。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市场而不是政府来解决项目风险筛查的问题。第三步监管的作用是培育市场,杜绝欺诈的风险。应该区分两类风险,欺诈的风险,与项目本身的高风险。
刘晓蕾教授强调,资金脱虚向实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风险资金供给与风险项目需求的对接。要实现这个对接,需要有效的风险投资渠道,监管发挥保障这个投资的渠道畅通的作用,投资畅通的情况下,逐利的资本会自发的实现有效的资金配置。在这个过程里应该区别欺诈的风险与项目投资本身的高风险。由监管杜绝欺诈的风险,而交由市场甄别承担项目本身的高风险。监管与市场两者各司其职,共同实现有效的资金配置。

姚曦:技术进步动态指数弥合信息不对称
制造业企业融资难源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上有很多金融资本,想投一些项目,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识别制造业企业的好坏。要解决这种资源错配,关键就是弥合金融机构和制造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姚曦表示,目前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德高行科技有限公司、深交所正在联合开发一个技术进步动态指数,目的就是让最具生产率的企业能获得资金,从而实现金融资本脱虚向实。
作为该指数研究小组的参与者,姚曦介绍,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通过与专利大数据企业共同开发,利用多种方法评估了专利的质量,及其与经济单位绩效的关系,以期为市场提供更为精准和及时的信息化服务。可以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辅助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二、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方向;三、帮助企业转型升级。该指数具有三个特色:动态化、多维度、高频率。该指数将于今年7月份发布第一期。
在接下来的环节,教授们与媒体进行了交流。
如何评价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
路透社: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您如何评价这一指导意见的作用以及政策该如何落到实处?

刘力教授:金融支持制造业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金融应该做的。但金融业在支持制造业的同时还应该关注防止负面效应。具体到是否给某一个企业金融支持,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让每一个金融机构依据市场规律和金融逻辑进行决策。如果每个个体的金融机构能够在这方面做好了,就可以起到既支持了应该支持的制造业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避免一些不具备获得金融资源的制造业企业打着这个旗号就可以拿到钱的现象。应关注金融机构做出金融支持制造业决策的市场化程度和其决策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和金融逻辑这两方面。金融机构绝不能因为要响应支持制造业的号召就放松进行金融投资的合理的决策标准向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这同样是金融资源的错误配置。

贾春新教授:政府的政策肯定是对的,但是实际执行的效果则难以确定。近年来,中国的金融规模增长很快,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但是,金融似乎“越大越不懂事”,“脱实向虚”的倾向很强烈。制造业属于实体。我们希望金融能引导资源配置,促进实体发展;也希望实体经济能提供合理布局,让金融来跟进。所以,金融和实体都应该对对方起到正向作用。但现实是,实体的结构不合理,急需产业升级,而金融则空转套利,甚至妨碍实体发展,金融和实体等于是负向加负向。现在我们鼓励通过各种金融形式支持制造业发展,这样的政策必须要与其它政策配套。一是要与严监管政策配套。鼓励是开正门,严监管是关旁门。旁门关不严,开正门没用。二是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好。如果还是延续粗放增长模式,金融怎么跟?“花径不曾缘客扫”,你不打扫,就不能埋怨客不进来。
为何大家不愿意当股东
参考消息:怎么看美国的政策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金融行业又能做些什么?
刘力教授:我想先谈谈中国金融业本身的问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目前主要还靠信贷。中央号召要去杠杆,在资产负债表不收缩的情况下,去杠杆的唯一办法就是加权益。但现在的问题是股权普遍只有3%到6%的回报,而债权却有6%的回报,这么低的股权回报率没有多少人会想当股东,股权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解决不了,去杠杆没有希望。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难度较大。有几点主要原因:首先,银行的坏账率不断上升,同时,银行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投钱(放贷款),因为整个经济中杠杆已经很高了。在这么高的杠杆下股权投资的回报率又很低,股权投资业难以或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所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必须靠创新,包括制度的创新、体系的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金融学系刘晓蕾教授:总结制造业“走出去”面对的一些困境,很大的问题在于融合。目前很多失败的例子,前期尽调做得很差,甚至出现过刚打了定金,被并购公司就宣布破产的例子,很多都是由于对国外的情况不够了解,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这里面还有个文化相融的问题。因此,企业也给教育界提出了一些建议,商学院应该培养一些具备海外市场国家文化知识的人才,同时应该对我们需要“走出去”的国家,比如 “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办一些交换项目,培养一些了解中国文化的当地人。
贾春新教授:我想我们应该换个思路。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再大则不容易。美国的政策对我们的制造业无疑是负面的。今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出口方面,不可能重现昔日辉煌。我们当然可以把厂子建到美国去,像曹德旺一样,但那样贡献的其实是GNP,不是GDP。我们谈侧重制造业其实还是要侧重内需,怎么样通过消费来拉动中国的经济。
如何理解“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果风险更多让市场去解决,而非政府筛查,那么政府的角色是什么?
刘晓蕾教授:资金配置应该是市场做的,资本是逐利的,自然会流向效率更高的地方,现在之所以没有做到,是因为一些问题导致市场扭曲。对此,政府的角色不应该是热衷于给各类资产定价,或者是直接告诉市场资金应该投向那个行业,而是应该大力培育市场。比如通过严格的事前规范及事后违约处罚来杜绝欺诈。

杨云红教授:比如,当新的利率金融产品出来时,政府不应该从最高利率或者别的方面进行限制,而应该监管它的信息披露,使得信息披露更透明更充分;也应该加强投资者教育。如果用行政的东西取代市场该做的东西,是永远不可能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的。
央视:观察从去年到今年的文化产业投资,会不会存在较大的泡沫风险。证监会会从金融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吗?
杨云红教授:既然是投资,就既有赚钱的时候也有赔钱的时候,这是投资必然的规律。政府尽量不要动不动说这个该上,那个不该上。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