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气污染、pm2.5等词汇时刻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华北地区的雾霾更是热议话题。9月12日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的院长朱彤教授带来“中国大气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及控制”为主题的通识课,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国内外案例,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应对措施。朱彤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大气污染与环境健康,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主持过十几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他的到来受到了EMBA学员的热烈欢迎。
PM2.5趣谈:从学术名词到新闻热词
讲座一开始,朱彤教授回顾了自己早年研究大气污染的经历,并坦言,在90年代,他们已经开始研究PM2.5了,并将其戏谑为“下午2点半”。当他们提出要控制大气污染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把工厂关掉就解决问题了,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实际上,治理大气污染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没有那么简单。
2011年以来,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持续上升,PM2.5从学术名词摇身一变成为新闻热词,背后却是日益严重的雾霾与大气污染问题。“过去环保部门不发布PM2.5检测数据,但美国大使馆发布了,并用日均值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评价我国空气质量,而我国PM2.5现行达标标准是日均值75微克/立方米,我国才开始公布”,朱彤教授说道,“中国大气污染的影响范围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长三角,以及南部的珠三角地区。”
大气污染的成因:污染源面面观
就成因而言,PM2.5大多来自污染源直接排放的颗粒物,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天然气)和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道路和建筑施工扬尘、餐饮油烟。另一种污染物同样不可小觑——臭氧。臭氧的污染源是汽车尾气,机动车尾气在太阳光作用下和氧气结合形成臭氧,导致人们咽喉肿痛、胸闷咳嗽、视力下降。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高浓度臭氧事件,导致多人死亡。朱彤教授指出,“今日中国大范围的臭氧的严重程度甚至远远超过昔日的洛杉矶。而伦敦和洛杉矶的大气污染有显著差别,伦敦居民由于取暖需求大量燃煤,可是在中国,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解决起来更加棘手。”
大气污染的危害:工业化国家的必经之路?
“中国环境界曾经有个很有名的说法,我们一定要避免欧美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结果我们一步一步走同样的路,而比他们走的步伐还要深。”朱彤教授展示了一组欧美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大气污染严重时的图片,包括洛杉矶、墨西哥、巴黎、伦敦。
大气污染的危害有哪些?朱彤教授分析道,PM2.5中的颗粒会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和植物。颗粒可以吸收或反射太阳辐射,是全球变暖的帮凶。另外,小的颗粒物进入人体的上呼吸道,然后是支气管,然后到肺泡,甚至进入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影响,不只是呼吸系统。
环境政策的孕育:PM2.5标准何来?
朱彤教授讲道,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阴云密布,全球石油供应量锐减,美国政府考虑是否要重建燃煤发电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表示,需要做实验去观测燃煤发电厂是不是对公众的健康有危害,需要做实验去观测。于是9千多个人在6个城市观测了十几年,最终画出一条曲线展示PM2.5浓度和死亡风险的关系,美国环保署由此制定出空气质量PM2.5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颁布的全球污染指导也以此为参考。这是非常典型的科学研究影响政府决策的案例。
大气污染的控制:不只是环境问题
接下来,朱彤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如何控制大气污染的看法。第一,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比如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烟尘、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第二,要平衡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不能因为环境指标盲目关闭大量工厂,造成上百人失业,投资者承担亏损,应当把社会成本降到最低。第三,应当逐步升级我国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产业的升级与调整,对节能环保型产业在财政和政策上有所扶持。第四,环境污染治理和气象工作相结合,可以事半功倍。第五,区域的联合污染控制应该被给予更多重视,拿出共同应对大气污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而不是各自为战。第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更严谨的科学论证,美国的空气质量标准的制订程序非常严格,系统调研得到的报告要发布给公众,再经过专家委员会、公众听证会的反复讨论后才定下标准。
在最后的答疑环节中,现场的EMBA学员积极踊跃,与朱彤教授探讨最新热点问题。其中不仅包括VOC在线检测仪器的前景、钢铁行业日益完善的污染处理系统、污染源的地区分布等宏观问题,也包括口罩是否能起到防霾作用的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以及肺癌患病率与大气污染关系的深入探讨。
成人直播-成人直播室
EMBA中心,依托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每月定期邀请人文、社会、理工、医学等不同学科的知名学者、商界翘楚,为在读和已毕业的校友带来不同领域的主题讲座, 成人直播EMBA通识课已成功举办近90场,已成为校友们终身学习、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