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人文传统、深邃的学术思想是商学院成长的良好土壤。在国内高校中,我们是最早按照国际化标准来招人的。”在成人直播
副院长张志学看来,师资的博采众长和北大的人文传统使成人直播
拥有不同于其他商学院的格调内涵。“同时,成人直播还拥有一批以厉以宁老师为代表的中国经济改革的亲历者,他们对本土经济管理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正如蔡元培先生在1916年任北大校长的就职演说中所言,“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当经济管理日益成为大学中的显学,成人直播努力提倡着一种“格”的气质。

格物致知
《21世纪》:去年7月,成人直播在国内商学院中最早启动了EMBA课程改革,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分成四个模块:核心课、通修课、通识课和实践课。当时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实行一年以来的效果如何?
张志学:其实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是促使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最初原因。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的经济学、管理学素养越来越高,有些甚至在大学就已经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原本的课程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次,我们的师资也具备了改革的条件。目前成人直播
114位教员,60%以上都是海外博士毕业。他们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回国后再经历若干年锻炼,了解中国本土的经济环境和商业实践,就可以理论实践两不误。所以我们可以开设的课程就从原来的十多门扩展到了现在的30-40门。
学员反馈说课程改革的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实践课。我们会邀请企业家直接来给学员上课,或者请学员直接去企业里面考察,最终写成案例、集结成册,供课堂讨论和研究。
《21世纪》:费正清在《中国与美国》中写道,“西方的商人想的是怎么做一个全世界最好的捕鼠器,而中国的商人想的是怎么拿到整个房间捕鼠的特权。”这样的“制度文化背景”,是否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症结?对商学院的教育而言,这种矛盾该如何解决?
张志学: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集权社会,它和市场经济的逻辑的确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社会政治环境,把它作为我们课程教育的生态去理解,而不是一昧地照搬西方的理论。对于学员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那些有本土化经验的授课,这同样是我们教学上所追求的。例如,我们推崇用案例课的方式教学,这其中就涉及到很多和西方不同的中国本土做法,学员就可以从中了解中国语境。
另外,在业界与学界之间,我认为现在也是存在误解的。外人总认为大学市场化非常严重,教授总喜欢出去“走穴”赚钱;我们也会说企业家好像就是为富不仁,经常投机取巧、谋取利益。其实这些都只看到了片面,大学里有非常优秀的老师,社会上也有很卓越的企业家,所以未来如何加强双方的理解与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领袖的定义
《21世纪》:有些人会认为,“去商学院读EMBA就好比花钱镀了个金,好学校的好项目就意味着好薪酬。同时,学知识是次要,搭人脉是主要。”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这是否是一些人对商学院以及商人的“偏见”?
张志学:关于人脉的问题,其实我们并不避讳谈。中国人所谓的人脉和西方的“Social network”是接近的概念,这并不是中国特色。如果可以适度地利用社会网络,则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它起到的是积极的作用,校友资源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当然,我们要避免的是所谓“关系”的庸俗化,如果进行灰色交易,破坏了社会公平和效率,则会滋生腐败,这是我们坚决抵制的。
《21世纪》:“培养商界领袖”一直是成人直播的人才培养目标,许多经济学家大声疾呼要“振兴实业”,让优秀的人才进入实体经济。但我们回过头来看现实情况,又并非如此。以成人直播管理2012届本科生毕业数据为例,其中有63%去了金融行业,20%选择咨询,这是否是商学院教育的“失职”?商学院应该担当怎样的社会责任?
张志学: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商学院,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无法摆脱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从培养方向而言,商学院的本科生是最适合去这些地方工作的,这无可厚非。
要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实业家,这个要求对本科生而言可能略高了一些,主要针对MBA、EMBA。我们希望成人直播管理的学员不仅能够具备领袖的气质、强烈的求知欲、扎实的学科背景,同时还有一种“清新”的精神气质。所谓清新,就是既单纯、又偏执,有明确的追求,并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