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证书授予仪式暨2024年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我系2024届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毕业生诸宇灵所撰写的《药品集采改革、价格效应与医疗负担:基于医院处方的微观证据》(指导老师:周黎安)获评2024年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
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由当代经济学基金会设立,旨在激励有志于在经济学领域做出创新贡献的中国高校经济学优秀博士毕业生,鼓励他们在学术前沿领域潜心研究、为经济科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项目每年举办一次,每次选出10 篇优秀论文,每位作者经费为税前10 万元人民币。2024年8月1日-9月20日,经严格匿名初审,项目共确定优秀论文26篇进入复审。11月16日,经严格匿名复审,项目最终确定本年度10篇优秀论文。
诸宇灵:《药品集采改革、价格效应与医疗负担:基于医院处方的微观证据》

“题好一半文”,选题或许是博士论文最重要的一步。学位论文不是读博期间积累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能力的简单集合与呈现,而是倒逼博士生以此为契机,学会对一个话题进行追问,所以在确认论文选题前,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不)感兴趣的研究话题是什么?现有的数据能否支持这一研究?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也是论文选题的几个关键因素。
非常荣幸我的博士论文能够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由衷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周黎安教授以及在读博期间给予我帮助的诸多老师和同学,他们不仅为论文的完成提供了有益的建议,也构成了我燕园四季无数的回忆。所有的心得其实都是当时战战兢兢的历程,下面我谨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分享一些自己在读博以及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感受。
“题好一半文”,选题或许是博士论文最重要的一步。学位论文不是读博期间积累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能力的简单集合与呈现,而是倒逼博士生以此为契机,学会对一个话题进行追问,所以在确认论文选题前,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不)感兴趣的研究话题是什么?现有的数据能否支持这一研究?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也是论文选题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选想写(willing)的题目。想写,意味着感兴趣,也就会有内在驱动力,在漫长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兴趣或许更能发挥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当然,“兴趣”有时候是一个会让人感到迷茫的词语,不是所有人都能早早有明确的兴趣,简历上写的研究兴趣,更多时候只是对过往及当前研究内容的概括。至少于我而言,至今似乎都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对此,我的做法通常是,问问自己不感兴趣的是什么,在自己不排斥的大方向下,在探索中培养兴趣。
二是选能写(workable)的题目。能写,意味着具有可行性,也是学位论文得以落地的前提,这又进一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操作的,应用微观经济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因此在深入开展研究之前,一个必要的步骤就是评估现有的数据能否支撑计量模型估计、是否需要额外的数据、这些额外的数据是否可得;二是可驾驭的,博士期间积累的学术能力以及学位论文的篇幅限制决定了它难以承载太过宏大的叙事,因此选择一个具体的、可驾驭的题目对于论文最终的完成度也很重要。
三是选值得写(worthy)的题目。值得写,意味着有研究意义。“意义”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虚无缥缈,如果具体到学位论文,或许可以追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一选题是否具有学术创新和边际贡献?这一选题的现实价值又是什么?前者需要基于对文献的广泛阅读和梳理,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性工作;后者则需要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探索,就像成人直播楼外的“敢当”二字,体现在学术上,就是做观照现实的研究,让论文与现实对话,做入世的研究。
论文的推进是一个对外的过程。对外体现在需要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和他人的对话中,能够获得很多新的思路和灵感,发现许多值得探讨和挖掘的内容。特别在和导师的交流过程中,他总能“四两拨千斤”,引导我更深入地思考。与此同时,我在博士论文中的许多讨论和分析,其背后的出发点都来自于与业界同学关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典型事例的讨论,或是来自线上社交平台的相关论述。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论文的推进需要“入世”的交流,走出学术的象牙塔,才可能有更丰富的内容。
但论文的推进更是一个向内的过程,要找到一个能够自洽的节奏。虽然完成博士论文写作可能主要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但是读博本身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要平衡好论文与生活,把握一张一弛的节奏。一方面,开始写很重要,要避免拖延,永远不要等准备好才开始写,因为永远不会有完全准备好的那一刻,可以首先规划一个论文的整体架构,然后将整篇论文拆解成不同的章节,提前计划好每天完成一小节;另一方面,慢下来也很重要,要避免一味地匆忙与内耗,保持内心的平和,学会“慢下来”,这不仅很重要,也很必要。即使计划还没完成,如果有一场难得的落日晚霞,先去欣赏一下也无妨,不必为此感到焦虑。“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我们系的老师为了让博士生能够放松身心,还特地在工位安排了每周一次的瑜伽课,学会平静下来、放松自己,往往会有更多的感受和觉知,也能有更多的写作灵感和思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能够自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读博期间受到了诸多老师同学的耐心指导和帮助,博士论文的完善也得到了他们的有益建议,再次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专业、研究方向、个人性格等等因素的差异,博士论文的写作并不会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最重要的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论文写作的过程不只是完成论文本身,希望大家再次打开文章时,也能够想起燕南园明媚的二月兰、想起某天未名湖边橘子一样的落日、想起堆成心形的银杏叶、想起初见红楼飞雪时的欣喜,想起在这座园子里遇到的人们和发生的故事。
导师评语
诸宇灵的博士论文利用了一套独特的微观数据,研究了中国药品集采改革对药品价格、医疗负担和医疗公平的影响。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诸宇灵的论文应该是在微观层面评估中国药品集采改革如何影响患者医疗负担、医疗公平的第一篇实证论文。在做论文过程中,诸宇灵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不仅有扎实而杰出的分析能力,专注、细致和严谨的“工匠”精神,还有一个真正学者应有的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以及难得的学术想象力。我期待她在未来学术生涯中能够持之以恒,以“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周黎安
成人直播
应用经济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