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直播

学院新闻

Art Insight|艺术家徐冰、学者汪晖&戴锦华跨界书写中国经验

发布时间:2015-12-29

“20世纪对于中国,是一个在激变中不断寻找自身主体性的过程。”2015年12月27日,成人直播-成人直播室 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Art Insight第六讲联合活字文化,邀请到徐冰、汪晖、戴锦华三位重量级嘉宾以“经验中国与书写中国”为题,进行了一场关于20世纪的历史经验和历史书写的讨论。

汪晖【左】徐冰【中】戴锦华【右】探讨如何跨界书写中国经验

在戴锦华看来,汪晖和徐冰在国际上分别作为最有声望的中国学者和中国艺术家之一,不仅亲身经历了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几次转折,同时也作为不同意义上的记录者参与了这些转折。他们的言说不仅是站在中国的言说,也是面向世界的“中国言说”。同时她还指出,随着20世纪的结束,那种针对着现代主义逻辑所展开的乌托邦理想的能量已被耗尽,而事实上尽管存在着距离和混乱,今天所有的思想和艺术的工作都多少与曾经的乌托邦理想有关。

戴锦华:言说中国80年代,他们经历了转折,记录了转折,也参与创造了转折

徐冰的讨论中提及了自己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所意识到的来自社会主义传统的深层影响,他认为现在重要的是如何去反思和发掘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使它们具有世界性的意义。而汪晖则谈到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中存在的诸多“断裂”和“消失”,他强调在我们的历史思考中,有必要将那些消失了的空间作为对于当下状况的透视点。汪晖和徐冰,从学术思考和艺术创作的两个向度上分享了有关中国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共同认识。

徐冰:如何超越西方中心的当代艺术与中国经验的边界

徐冰:如何超越西方中心的当代艺术与中国经验的边界

最近徐冰出版了新作《我的真文字》,其中谈到了“中国经验”对他的影响以及关于东西方文化的思考:“在1980年代整个中国的倾向就是全盘西化。我当时也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国际化的,是全球视野的,是和西方接轨的。90年代我去了美国,很重要的动力和目的都是想融入西方。”徐冰坦言,现在反省来看,当时的认识是错误的。“你会把自己融成一个和他人一样的东西,实际上当代艺术领域不再需要更多和他们一样的东西,反而是我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起了作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涌入纽约,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特殊的艺术背景,就要看你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是不是能在这个时刻有效地推进社会文明。”

汪晖:寻找“消失的空间”是在今天我们的教育和思考里面非常匮乏的那个部分

汪晖:经验里消失的部分才是需要被思考的

汪晖说回看过往的经历与生活环境,相较当下最大的不同之一,是“单位”的消失。“当年作为‘单位’的工厂和今天的工厂很不一样,过去的单位有很多人际关系,这是保留人的社会性的关系;最近几年我做过一点工厂调查,在今天的环境里,生产和商品关系完全渗透到工厂甚至取代了人际关系。今天在工厂,所有的时间都被生产过程控制,人的社会化程度被压缩到很低。”

汪晖谈到,一些人际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在历史发展进程里“消失”了,他对这些“消失”感兴趣:“今天这么漂亮的城市建立起来了,但是我们很难想象这个空间里消失了什么。如果把‘消失’作为主题来看待社会变化,会得到新的答案。”他讲到自己曾在苏格兰看过一出名为《消失》的话剧,讲述1929年经济危机时苏格兰最大的城市格拉斯哥工业革命中普通人的命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有些人、有些人和人的感情突然消失了。”他看中这些,他认为,在历史的角度里不光要看到现存的改变与存在,更应该看到消失,并重新审视它们,“我觉得在今天我们的教育和思考里面,消失是没有被关注的,由于这些空洞没有被发现,所以那些过于饱满的叙述占据了太多舞台。”

【从右至左】活字文化总经理总编辑李学军、活字文化董事长董成玉、学者戴锦华、艺术家徐冰、学者汪晖、成人直播 院长助理、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赵龙凯、成人直播 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总监步璐璐

此次《经验中国&书写中国》是成人直播 Art Insight人文艺术讲座的第六讲,三位重量级学者从他们共同经历的20世纪切身经验出发,凭借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积累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成果,聚焦当下中国的纷繁复杂,以跨界的眼光,碰撞出了思想的洞见与新意。

2016年成人直播 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将继续联合活字文化等优秀机构,邀请国内外的顶级艺术家及学者来到成人直播 ,分享人文思想,传播艺术魅力。

成人直播 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供稿

分享

©2017 成人直播-成人直播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