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直播

学院新闻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精彩延续:车耳老师的《财富错觉与个人信用报告》

发布时间:2014-03-27

2014年3月25日上午,成人直播 本科生必修课《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第四讲如期举行,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大经济学1977级校友车耳先生继续担纲主讲。

车耳先生指出,最能凸显信托制度创新价值的基本法理有四个:权益重构、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责任有限性和信托管理连续性。而信托制度安排的精髓,在于权益重构——受托人、委托人、受益人三方间作权益分配,以法律形式确定信托资产所处的风险隔离状态。车耳先生详细解释了权益重构这一特性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间的定义区别,并通过生前信托、家族信托、朝代信托等多种信托安排作为实例进行论证。

车耳先生在课堂上详细介绍了自信托产生以来信托立法的进程和现状。车耳先生指出,在英美法律体系中,衡平法是信托的保姆,是“良心法”和“公平法”,能以用益或信托为依托受理受益人权利。而这一法律体系,正是目前中国信托法律所缺乏的。

课堂上,车耳先生细致引述了盲目信托、挥霍信托等多种特殊信托的含义和制度安排,并通过多个现实案例为同学们生动展现了信托安排在财产转移、权益安排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现实意义。详细的论证和切实的案例加深了同学们对信托的认识,并引发同学们对信托制度更加深入的思考。

讲完信托的话题,车耳先生开始以《财富错觉与个人信用报告》为题另辟蹊径,从亲身经历和个人思考出发,为同学们揭示财富错觉对个人乃至国家财富管理的影响。他从三个部分展开分析:关于错觉——货币和财富、财富错觉——美国劣势、信用报告——美国优势。

车耳先生先向同学们介绍了错觉的定义和不同类型,并借助科学定价、称物称重等生活事例介绍了错觉的巧妙应用技巧。由此引申,车耳先生提出了“货币错觉”和“财富错觉”两个概念。“货币错觉”在宏观经济学中已有了较多研究,而“财富错觉”则是由车耳先生首次提出,是指人们高估自己的借贷能力和波动性的预期收入,出现了比以前更富裕的感觉,并由此产生过度消费的冲动,在实际生活中增加了支出。

财富错觉与财富丧失有何区别?车耳先生认为,遗失、降价、贬值等都是财富丧失的具体表现,而财富错觉则是由获取货币的能力、总资产的预期和货币实际购买力等多部分组成,其主要为心理错误预判,表现交织在财富丧失的错觉当中。随后,车耳先生对财富错觉感受来源的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就货币错觉和财富错觉的区别进行了深入对比,并介绍了错觉的三种具体表现方式,使同学们深入理解财富错觉这一全新概念。

车耳先生认为,财富错觉是全美国的现象。从错觉的三种具体表现方式来看,市场判断错觉是各国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收入支出错觉则是北美国家年薪制度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而对借贷能力的高估是美国人最大的错觉。绝对收入假设理论的发展也表明,美国人对财富错觉问题逐渐有了理解和警觉,相关领域研究正不断完善。

课程接近结束时,车耳先生介绍了美国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个人信用报告制度是美国信贷行业的传统,个人信用报告已经发展成公民的无形资产,对公民在美信贷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个人信用报告,车耳先生介绍了其披露标准、评分标准、征信流程。

本科研究生项目办公室供稿

分享

©2017 成人直播-成人直播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