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直播-成人直播室
统计系博士生 张澍一
师从陈松蹊教授
将赴哈佛大学
继续博士后深造
附:其担任第一作者所著论文Cautionary tales on air-quality improvement in Beijing被国际顶级期刊《英国皇家学会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接收并发表。
1.缘起学术
学姐在本科期间就坚定了自己将来要做学术,并修了学院里几乎所有基础数学与统计学方向的本科生课程,还修了概率统计方向的很多研究生课程,为之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功底。大三的时候,由老师的推荐,学姐了解到成人直播统计系的陈松蹊老师在这一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就决定保研过来并成功地考上了了成人直播的直博生,跟着陈老师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
大四的时候,学姐一边在北师大开始参加一些研究生的讨论班,形式是老师带着学生们读一本书或一些论文,从而得以对概率统计方向的理论研究开始有所接触;另一边在保研后开始参加陈老老师的研究团队,开始了一些实际的研究工作。谈及走学术道路还是尽早就业的选择,学姐坦言自己很早就坚定了做学术的方向,没有牵扯过多精力,从而更早、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本身当中。
“这两个方向的选择无所谓好与不好,主要是对于自己合不不合适——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是否擅长。如果你在这个方向上投入很多精力但一直都做不好的话,那么选择它作为你一直从事的事业可能会很辛苦。”
“一旦选择了了学术这条路,就意味着要耐得住性子。选择做学术,可能意味着需要接受投入几个月、几年、甚至更更长时间的努力都处在无人问津的状态。有人通过努力很快就能有高质量的产出,而也有人一辈子默默钻研,很长时间之后才一鸣惊人。关键是自己是否享受其中。学术本身需要能静得下心来。”
学姐说自己非常享受静下心来去思考问题的过程,有什什么烦心的事情可能和朋友聊天、倾诉都无法缓解,但是一看书思考就能很快地把烦恼忘却。学姐认为做学术的过程能让整个⼈人很快的安静和专注,而这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其他事情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她很享受做学术的过程。

2.从学习者到研究者
在成为一名研究者的过程中,学姐也经历了不少艰难的时刻。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初入团队做项目的时候,学姐所参与的许多研究需要处理理大量级的数据,但就学姐本科的背景而言,编程并非她的强项。彼时学姐所在团队的合作者分布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为了提高效率,大家就接力写代码、跑程序,每天睡觉前要完成并发出自己负责的部分,然后在另一个时区的队员就会在此基础上接着做。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完成,就会拖慢整个团队的进度。
学姐坦言,“在那段时间每天压力都非常大,有时候遇到了了bug,只能硬着头皮地各种百度google,生怕因为自己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率”。但是熬过了那段时间之后,学姐发现自己写代码和debug的能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学姐对于初入学术之路的学弟学妹们给出了她的建议。学姐认为从学习者到研究者,一定要有心态的转变:精力不能够完全放在书本和讲义上,而是要通过阅读参考文献、和导师多沟通讨论、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有意义并且自己愿意钻研的研究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上做进一步的文献挖掘,并开始着手做一些事情。
“不用想太多自己能做成什么样,专注于学术问题本身就好。刚开始做研究的时候,我更推荐专注于一个课题并把它吃透。”至于研究过程中的起起伏伏,学姐笑言,“如果一个科学研究做得很顺利,那有50%的可能性是在浪费时间。”

4.关于导师
在学姐看来,导师陈松蹊老师在她的5年博士生涯中有着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在学术态度上的认真严谨、还是发自内心的对于研究的热爱,都深深地感染了澍一学姐。
“陈老师对待学术的态度非常严谨。例如,在写论文的时候,我把写好的版本发给陈老老师,常常收到返回来的写着密密麻麻修改意见的文章。在项目做到关键点的时候,陈老老师即使再忙也一定会每天抽时间跟我讨论。讨论的时候,陈老师会经常challenge我们,还会亲自查看细节和比对数据。而且他看得很仔细,有时候数据里面细小的问题也会被他发现,然后就会让我们去查。事实往往证明代码果然有小typo。
同时,陈老师也是一个很open的人,我们可以很自由、无所顾忌地讨论问题。有时候我跟老师之间有观点的分歧,讨论到白热化的阶段,陈老师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想法的问题,而我也会很直接地提出我对老老师的观点的疑惑,然后我们相互补充、一起完善和推进研究。陈老师一直都很鼓励这种模式。”陈老师对学生非常好,常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出国交流和参加国际会议等等。在博士研究生期间,陈老师资助学姐出国进行了3次学术交流、出国参加了了3次国际学术会议和1次短期课程、在国内参加了3次学术会议。这些都让学姐非常感激和感动。
“他看到我们学知识、沉浸在研究里的时候,就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就会在各方面尽全力支持我们。”

5.收获和遗憾
当被问及5年学术生活有何收获的时候,学姐首先提到的是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的逻辑性和全面性。
“5年的学术训练会渗透到平时生活的行为方式中。不管遇到什什么事情,我都会有一个计划性,就像做科研的时候就会在一开始就想好,需要大概多长时间来完成一项任务,要怎样安排不同的子任务,怎么样去分配每一项的时间,然后每一项任务要做哪些事情,大概要以什么样的步骤去做等等。逐渐地这种思考事情的方式就成为了习惯,处理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去这样规划,还会想是不是每个方面都想到了。”
在学姐看来,科研带给她更大的收获是一种韧性。无论是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还是花了几年时间完成的研究成果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认可,都需要有足够强大的韧性支持自己坚持下来。“做科研可能需要更长远的眼光。比如,每个科研领域都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热点问题,对这些热点问题感兴趣固然好,但最主要的是要在热点里真正踏踏实实地做实在而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利用它不断地生产泡沫。即使做一些可能现在看起来冷门一点的课题,如果你确信它是非常有意义的,未尝不可以坚持下去。金子总有一天是会发光的。”
谈及遗憾,学姐觉得自己有时太过注重细节,对宏观整体方向上的把握还不够。如果能把握好整体和细节的平衡,效率会更高。
对于本科生,学姐还分享了自己摸索出来的学习方法。不管看讲义、看书还是做题,学习新的内容要反复多读多品。第一遍可以看得仔细一些,用不同于课堂笔记的笔在空白处标注自己的想法和一些推导。第一遍读下来是很慢的,但这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
读完一个章节先不要急着往下走,第一时间回过头来,进行第二遍阅读。第二遍看书的时候,主要的任务是在脑子里形成自己的知识逻辑框架,把书读薄。最后,有时间的话可以再回过头来看第三遍。这一遍主要是为了巩固和强化。读第三遍的时候把所有的逻辑和细节都同时快速过了一遍,这样才算是把这部分内容烂熟于心了。
在学姐看来,本科阶段的时间是极为宝贵的。应该在本科阶段让自己多沉淀一些,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慢慢锻炼自己的思维深度。在学东西的过程中,静下来、钻进去,学会与自己相处,与孤独相处。
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取舍。在北大,特别是在成人直播,学生可以有非常多的选择,大家总是希望多一种可能去尝试。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什么都想要的话,反而可能什么都抓不到。要学会衡量时间成本,在众多选择中挑一些可能对未来有更大帮助、并且最感兴趣的东西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