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稿|杨思雨2018级FMBA
2019年7月7日成人直播
师生一行19人由北京出发,前往美丽的草原青城呼和浩特,期待着与全球乳业10强——伊利集团,在这个夏天有一个美好的相遇。随着列车驶出高楼林立的北京,沿途的风景逐渐开阔,大朵的白云、延绵的群山,无不让人心旷神怡,500多公里的路程倏忽而过。
一抵达呼和浩特,我们就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伊利集团的热情,集团的领导和同事对成人直播师生的到来给予了热烈的欢迎,这是伊利集团首次接待外地高校成团来访。对于成人直播CDC来说,也是首次组织同学赴内蒙进行企业参访。双方的“首次”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大家都充满着期待。

蒙古包内的“草原初体验”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坐伊利集团的专车,来到了位于金川开发区的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参观,路上我们每人都拿到了一只小奶牛——伊利的吉祥物“伊诺”,伊诺的名字象征着赋予能量与活力,软萌的样子十分可爱。
对乳企而言,奶源可控是经营发展的基础,因此伊利很早就开始自建牧场,敕勒川基地更是集生产、繁育、参观体验为一体的示范性牧场。许多同学对于牧场的印象仍停留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到干净整洁、分区有序的牧场才算进行了刷新。

现代化管理的牧场
我们到的时候奶牛们正在挤奶。虽然对伊利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有所耳闻,但挤奶设备的自动化和挤奶流程的高效、卫生还是惊艳了我们。只见经过清洁的奶牛表现得训练有素,逐一登上挤奶的转盘,由工作人员带上挤奶罩,挤奶罩连接记录和监测仪器,奶牛挤完奶后会自己将挤奶罩蹬开并走下转盘,挤出的牛奶由管道直接输送,全程无菌化运作。

原奶挤出后要进入工厂进一步加工,我们也沿着这一流程来到了毗邻奶源基地的工厂参观。工厂也是自动、高效的完美体现:生产线全部是进口的行业顶尖设备,液奶输送完全经由无菌管道,生产的各个环节均由极少数工人操作大型设备完成,流水线源源不断输出产品,机械手臂负责装箱、码垛……正是有着这样高的科技水平,我们所参观的工厂日均可处理鲜奶2000吨,让人叹为观止。

高度自动化的工厂

伊利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位于金山开发区的伊利集团总部,在这里伊利建起了草原乳文化博物馆,为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贡献力量,体现着一个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博物馆中,我们感受到了日常熟悉的中原文明之外的草原文明,看到了蒙古包的结构与牧民的生活方式,知道了奶茶是南北融合的产物,理解了乳文化在蒙古族生活中的地位,原来我们现在从超市货架上随意取下的牛奶或奶茶,背后竟蕴藏着这么多生动的故事。如果说可口可乐能成为一种文化标识,乳饮又为何不可?

草原乳文化博物馆
由远古走向现代,我们也遇到了不断成长的伊利:伊利的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7户奶牛养殖户组成合作组,后壮大成奶牛场,再后分出了奶食品加工厂;1993年奶食品加工厂改组为伊利公司;1996年伊利公开上市,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1997年伊利集团成立;1999年利用先进生产线大大延长了牛奶保质期,产品走出呼和浩特销往全国,为日后持续壮大赢得先机;2008年和2010年为北京奥运会和世博会提供乳制品,充分证明产品满足最高标准;2012年开始国际化进程,在新西兰、荷兰等国进行全球化布局……
作为博物馆参观的小彩蛋,我们发现了伊利早期产品展示,各种雪糕和奶粉包装,瞬间将我们(中间年龄比较大的几位)带回了童年。多少年过去了,从苦咖啡到优酸乳,再到金典、安慕希,伴随着国人的消费升级,伊利产品也在持续创新升级。

为童年增添快乐的伊利雪糕
充实的参观之旅结束后,伊利集团副总裁徐克和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郭宝东与我们进行了座谈,介绍了伊利的发展历程、当前重大举措和未来发展规划,就同学们关心的伊利市场营销、海外并购、创新激励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从徐总和郭总的言语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伊利人踏实做实业的初心、严控食品安全的决心和勇于不断攀高的雄心,也让我们对这家民族的、正走向全球的企业更为敬佩。

徐总和郭总与师生亲切座谈
座谈中,徐总和郭总均表示了伊利愿为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梧桐树已栽好,期待凤凰来,希望更多优秀的同学可以加入伊利,为更高目标的达成一共努力。郭总还为本次到访的同学们发放了面试直通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