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下旬,“Seventh Asian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Accounting Conference第七届亚太地区跨学科会计研究会议”在日本神户市举行,本次学术会议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合办。
我院会计系王立彦教授接受大会主席、神户大学大学院经营学研究科Katsuhiko Kokubu教授的邀请,出席会议并作大会主题演讲。Kokubu教授在大会致辞时特别指出,APIRA第一次邀请中国学者作为“Keynote Speaker”。
王立彦教授的演讲题目是:“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s ---- Generating Valuable Information, or not?”
----------------------
在一个小时的演讲和问答中,王立彦教授首先提出问题: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对外公开提供的专门报告,与任何报告一样,基本功能都在于披露和传导信息。基本问题是:传导什么信息?信息质量如何?具有信息价值吗?信息传递机制有效吗?信息价值的社会反应如何?
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个约略概括的名称,涵盖各种描述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报告,譬如三重底线报告、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企业编制和发布此类报告,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普遍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CSR在我国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题,企业界也开始积极回应。过去五年间,随着国资委、沪深交易所相继出台“企业社会责任指引”,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提供可持续发展报告,CSR报告从数十份起步,大幅度增加到数百近千份过万份。
仔细阅读多家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报告名称为“xxx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或“xxx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书篇幅差异很大,多的近百页,少的十几页;内容方面,定性文字叙述和彩色图片多,数据和定量分析少;大多数报告没有第三方独立鉴证意见。
任何报告的信息质量,涉及到两个关键指标:效度和信度。
效度是指信息的相关性,依靠披露内容的实质化和规范化。迄今,即使在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仍然缺乏比较严格的规范。可以说,报告所传递的信息,实质性不够,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橱窗秀Window Show”。
信度是指信息的可靠性,通过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鉴证予以保障。鉴证的目的,在于缩小报告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任差距”(Creditability Gap),第三方鉴证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公信力。而缺少第三方鉴证意见的社会责任报告,其可信度和公信力一定是受到质疑的。当然,进一步还有什么样的第三方才具备出具鉴证意见的资格问题。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是否需要独立第三方鉴证?这的确是一个重要问题。
以现状看,在全世界范围内,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尚在进展中。总体上讲,报告的信息价值有限,改进空间很大,行为规范有待于建立。
应该说,由于公众对于报告信息质量的关注,正在推动着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加快向着规范化和独立鉴证发展。对于报告内容的规范化,国际上已经有“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G4)”,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ISO26000框架。对于第三方独立鉴证,国际上也开始有初步的专业标准。